一次学厨,改变一个家庭,帮扶一个地区顺

北京中科忽悠 http://www.txbyjgh.com/axhd/m/1350.html

一张毕业照,既是对过去学厨经历的定格,也是对未来创造美好生活的鞭策。在四川凉山雷波创业青年杨秀定的农庄里,一张顺德厨师学院的毕业照被装裱在最显眼的位置,“我在顺德找到了奋斗的方向,这是我心中最珍贵的记忆。”

杨秀定在农庄显著位置装裱的毕业照“一人学厨,全家脱贫”,正成为凉山众多青年的真实写照。在顺德区委宣传部、顺德区新闻工作者协会的组织下,记者近日实地走访顺德对口帮扶的四川凉山雷波县、美姑县、金阳县了解到,依托顺德厨艺,不少凉山青年习得一技之长,返乡创业渐渐成为一种“潮流”,其中餐饮和民宿成为创业热点。

这得益于世界美食之都顺德的创新探索——由顺德厨师学院推进的“美食扶贫”正成为职业教育助力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,架起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桥梁和纽带。

记者从27日召开的中国共产*佛山市顺德区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上获悉,顺德厨师学院累计培训贫困地区学员超人,助力打好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攻坚战。

初心:学习一技之长战胜贫困

在凉山美姑县,两侧高山陡坡的公路旁开起了“思源农庄”。海来普铁告诉记者,他在顺德厨师学院的学厨经历给了他创业的勇气,“不忘初心,饮水思源,感恩回馈。”这是他返乡创业的初衷。

美姑县思源农庄曾经,工作不固定、缺乏一技之长,是凉山部分贫困户挥之不去的“紧箍咒”,海来普铁也曾游离在这种状态下。年7月,当得知顺德厨师学院需在美姑县招收一批学员免费学厨时,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。

这得益于顺德厨师学院积极推进的职业教育扶贫和东西部协作扶贫。自年4月起,顺德厨师学院面向顺德对口帮扶的四川凉山进行免费厨艺培训。海来普铁幸运地成为较早一批学员。

“顺德在哪里?美食之都又是什么?”在来顺德之前,海来普铁的家人一直有这样的疑惑。实际上,存在疑惑的当地人不在少数。在招生之初,顺德厨师学院的招生也曾面临困难。顺德厨师学院*总支副书记、副院长甘子超表示,“我们决定先‘走出去’再‘请进来’,邀请顺德名厨走进凉山展示顺德厨艺,让当地人看到粤菜的精髓,为招收学员打下基础。”

海来普铁和甘子超(右)翻越千里赴顺德学厨,改变贫困处境,这是支撑凉山学员学习的“初心”;走进大山“传帮带”,播撒脱贫的“种子”,这是顺德厨师传授的“初心”。

作为粤菜的典型代表,顺德菜讲究“粗料精作”;作为凉山当地的美味,坨坨肉以份大、量足为特色,展现当地人的热情好客——两大菜系各有特点,如何相交相融,做出创新?这引发了顺德厨师们的思考。

坨坨鸡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专职烹饪教师孔庆聪从事厨师工作30多年,今年5月,在佛山顺德的推动下,他到金阳县丙底乙村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驻村培训。

一开始,孔庆聪就在语言交流上“卡了壳”。当地人大多说彝语,顺德人孔庆聪则说着一口并不流利的“顺普”(顺德普通话)。“美食不分地域。”孔庆聪曾多次亮相国际美食交流活动,在他看来,美食可以成为弥合沟通障碍的“语言”。

于是,他深究当地食材,用一个月的时间研发出30~40道“凉山食材+顺德厨艺”的独特菜式,例如老腊肉拼盘、土豆丝薄饼、香辣鱼等,多为当地人所接受。

顺德职业技术学院*委副书记、副校长刘毓表示,开展“凉山食材+顺德厨艺”“扶贫食材+顺德厨艺”,并与容桂餐饮协会等合作开发凉山扶贫菜谱,通过发动社会力量参与,助力贫困地区脱贫。

决心:是厨艺交流也是观念革新

走进返乡青年创业户“索玛彝苑”餐馆,90后女青年俄底洛则首先递给客人一张餐牌,“凉山食材+顺德厨艺”在这里被演绎得淋漓尽致:金沙江生态鱼“变身”七彩捞起鱼柳、煎焗鱼;高山土鸡“变身”白切鸡、豉油鸡……50余道菜式让人应接不暇。

俄底洛则得到了顺德大厨的“真传”。孔庆聪进驻丙乙底村的一个月,手把手教当地餐饮从业人员用顺德厨艺烹饪金阳食材,以美食拉动当地旅游餐饮。俄底洛则成为这一期受培训的学员。

俄底洛则万事开头难。讲究精细、精致的顺德厨艺让俄底洛则大开眼界,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,“尤其是切菜,要把食材切成丝,这令我感到不可思议。”面对精细的刀工、繁多复杂的步骤,“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。”俄底洛则的内心很坚定,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,“每晚临睡之前我都会重温这些刀法、步骤,费尽心思去学。”

学习顺德厨艺,难在精耕细作,难在观念更新,但学员们决心做好;传授顺德厨艺,难在跋山涉水,难在融合创新,但大厨们没有退却,坚定匠心传承。

丙乙底村地处金阳县十万亩索玛花海景区必经之路,海拔高达米。在驻村之初,孔庆聪产生了高原反应,还面临着一些不便。“尽管五月初已入春,但当地海拔高,天气还很冷。”孔庆聪回忆道,“有一次在洗澡时,热水供不上,只能硬着头皮洗冷水。”

孔庆聪在孔庆聪看来,外在条件可以克服,难在改变当地的饮食习惯和传统观念。“当地有长期形成的饮食习惯,例如坨坨肉、坨坨鸡,是当地招待客人的拿手好菜,是他们热情好客的体现。”孔庆聪进一步解释说,“不是他们的做法不行,而是分量太大了,吃不完,这背后是亟须改善的文化饮食习惯。”

一方面,是厨艺的交流与学习;另一方面,是观念的碰撞与革新。可喜的是,“凉山食材+顺德厨艺”逐渐结出硕果。在返乡创业青年的餐馆中,记者注意到,他们的菜式注重粤菜和川菜相结合,广受食客们的欢迎。“我有一个粤菜师傅、一个川菜师傅,川菜粤菜相融,不断更新到我的菜谱中。”海来普铁开心地对记者说,如今他的餐馆一个月收入17万~18万元。

信心:返乡创业青年成致富带头人

今年32岁的杨秀定曾是顺德厨师学院雷波专班的“大龄青年”,“以前是种地、卖水果,现在是创业奔向新生活。”杨秀定说,学厨给了他创业的信心,蹚出了脱贫致富的一条出路。他在自己农庄的显眼位置摆放着一张他在顺德厨师学院拍的毕业照。

据了解,年9月,杨秀定从顺德厨师学院学成归来后,他向银行贷款,在金沙江畔不远处承包了一家农庄;经不懈努力,如今成为雷波首家广东省“粤菜师傅”工程培训学员创业示范点。

秀定农庄成创业示范点今年初,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秀定农庄也面临经营困难,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,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,餐馆的生意逐步恢复。杨秀定期待接下来的国庆*金周能带旺更多的人气。

学厨返乡后,海来普铁同样信心满满。在顺德学厨期间,他曾到粤菜“老字号”餐饮店实习。返乡创业后,他参考顺德当地餐饮店的设计风格返乡开起了思源农庄。“空间大,有包间,舒适,像家一样。”海来普铁说。

为了做大做强自己的事业,支持家乡的发展,海来普铁招了五六个服务员。“我将每个月利润的5%捐出去,作为村中集体经济的一部分。”他说。

因美食结缘,学员们的生活得以改变,信心满满地走上了脱贫致富的“快车道”;他们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榜样,带动更多人奔小康;这些鲜活的例子,也成为顺德美食扶贫的生动注脚,赋予这一特色扶贫模式以生命力。

“作为一名老师,看到学员们学有所成、学有所用,我感到非常欣慰。”在深入了解学员返乡创业的情况后,顺德厨师学院*总支副书记、副院长甘子超说,顺德结合自身特色尽己所能助力脱贫攻坚,这些创业典型成为当地餐饮业的标杆,他们有这份能力和自信,在自己脱贫的同时也帮扶他人,形成良性循环。

据了解,顺德厨师学院自成立以来,定向开办了多个“精准扶贫厨师培训班”,通过“请过来”及“送上门”等形式,将精准扶贫厨艺培训资源辐射到凉山州11个县区。目前累计面向凉山培训达18期,共计培训人。

在甘子超看来,顺德厨师学院不仅仅培养一技之长,更重要的是将脱贫攻坚与粤菜师傅工程相结合,“在有志学厨的青年心里撒下一颗种子,收获的是一大片孕育希望的索玛花海。”

记者手记:因地制宜融合创新

一次学厨,改变一个家庭,帮扶一个地区脱贫——这是顺德作为世界美食之都在脱贫攻坚路上的创新实践。

去年,公益微电影《木嘎是块料》“火”了一把,其中讲述的是凉山年轻人赴顺德免费学厨艺、成长的故事,展现了顺德将打造“粤菜师傅”工程与精准扶贫、对口协助帮扶相结合所取得的成果,展现了携手凉山奔小康的担当作为。

实际上,“美食扶贫”作为一种新尝试,在招收学员到顺德学厨之初,并不顺利,“因交通不便、语言不通,很多人甚至一度没有走出过大凉山。”在了解这些情况后,顺德厨师学院组织烹饪专职教师走进凉山,展示顺德厨艺;同时用凉山食材进行演绎,以美食为媒,架起沟通之桥,招收到了第一批学员,并陆续吸引了更多人前往顺德学厨。今年,根据更多学员的实际需求,顺德厨师学院组织大厨再赴凉山驻村传授厨艺,为当地餐饮与文旅融合发展助力。

越来越多的“木嘎”走出大山,学成后返乡创业、就业,创造新生活。在走访过程中,记者注意到,这些返乡创业者从一个人、一个家庭脱贫到带动身边的人共同致富,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。“富口袋”和“富脑袋”并重,扶贫同扶志、扶智相结合——这正是“美食扶贫”背后激发的内生动力。

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:王名润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:王名润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:霍泽凯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yichangjk.com/afhhy/1994.html

冀ICP备2021021479号-14

当前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