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午11点30分,下课铃响,上千名学生从教学楼向同一个方向涌来,目的地是学校的特色食堂——上善坊。
这是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其中一个食堂,一共三层楼,共有约个座位。
当记者顺着人流走进食堂时,发现它很不寻常。这里没有复制黏贴式的打菜窗口,取而代之的是品类齐全的特色菜档口,每个档口上都有着自己的“店招”:海南鸡饭、台湾饭团、重庆鸡公煲、厦门糖水铺、西场牛排……菜式丰富、中西餐搭配,像极了商业综合体里的美食广场。
下课铃响才过去10分钟,各大窗口前就排起了长队。同学们按自己的喜好到对应的窗口点餐,刷脸付款后就能取餐开动了!
为什么把美食广场搬进食堂?
实际上,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不止一个食堂。最初,学校在教学区建有一个食堂,销售自选套餐。“一段时间下来,发现菜品难免重复,而且难以变出花样。”学校副校长朱瑚介绍,读书本来就辛苦,希望让孩子在吃饭上能够快乐些。
为此,在设计生活区的食堂上善坊时,学校就开始向师生、家长征求意见,听听大家心目中的“好食堂”是什么样的。
学生的意见天马行空,有要求把全国各地的知名美食都搬进来的,有提出要吃西餐的,还有提出想吃家长不让吃的油炸、重口味菜品的。
家长的要求则很朴实,希望食品安全、健康,希望孩子们能吃得饱。
一圈意见征求下来,学校逐渐捋出了一条思路:食堂肯定不能靠光盘考核要求学生“吃得饱”,那就只能在菜品上花心思,“诱惑”学生主动大口吃饭。
因此,参考美食广场的形式,打造一个特色食堂的方案敲定了。
特色菜品如何做到安全、健康?
学生的意见要听,但提供安全、健康、平价食品的底线不能破。这组矛盾的破解成了摆在学校面前的最大难题。
为此,学校在菜色选择上“听劝”,而在菜品制作上“动手脚”。
“现在食堂里至少有30种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美食,还有汉堡、披萨、麻辣烫等看起来高油高盐的食物。”朱瑚介绍,看起来是各个档口独立销售,实际上所有的原材料由学校统一采购。各档口销售的菜品也经过严格把关,核心是从原料到酱料都要求现场调配烧制,严禁预制菜和配送餐进食堂,烧制方法和口味做到减油减盐减辣。
海南鸡饭是当天中午排队最长的档口。热腾腾的海南鸡,配上例汤、蔬菜配菜出炉,学生们则都打了满当当的整碗饭等着开餐。
一名高一学生小跑着排进长队,他告诉记者,因为海南鸡饭太火爆,他每周只有在周三中午能吃上一次。“每周只有这一天上午最后一节课离上善坊距离最近,所以特地跑来慰劳下自己的胃。”
海南鸡饭为啥会成为爆款?记者尝了尝味道,现蒸的鸡肉鲜嫩爽口,配上现调的酱汁,吃得就是一个“够新鲜”。
而在麻辣烫档口,出锅的菜品被浇上“红色汤料”,看起来就很开胃。等待取餐的学生告诉记者,实际上这汤料只有微微辣,而且不允许学生加辣。
高一学生姜灵欣是披萨档口的常客,她说这里的披萨香脆不油腻,是她的最爱,相比家里的菜,她更爱学校食堂。
学校还有一批年龄特别小的瓯剧班学生,在8年级学生林钲涵看来,这里的食堂和小学相比,更注重个性菜品的研发,更容易选到自己喜欢的口味。
正是由于学生的选择空间很大,上善坊的菜品比拼竞争非常激烈。当天一家平阳牛肉羹的档口停业,原因是菜品供应速度不够快,满足不了学生需求,正在研究升级出菜方式。
“花样食堂”满足个性化需求
上善坊的米饭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盛取的。在采访中,记者惊奇地发现,大多数学生的饭碗都盛得满当当的,高高隆起。与此同时,空盘率又非常高。
这或许就是食堂形式创新的魅力。
实际上,今年温州六大部门联合出台《关于提升温州市中小学(幼儿园)食堂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》,要求优化选餐模式,推广个性餐服务。特别是鼓励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实行“窗口选餐+特色风味餐等档口+添餐”多模式供餐,努力满足学生多样化、个性化用餐需求。
在温州华侨职业中等学校,食堂特别开出了砂锅窗口、特色牛肉面窗口。
在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,推出学生最爱的黑椒牛柳盖饭。
在温州第二高级中学,根据学生喜好研制的红烧仔排、椒盐大虾、清蒸狮子头、酸辣土豆丝等菜品被学生一扫而空。
还有温州市啸秋中学推出由五花肉、梅菜干、年糕制作的“堆金叠玉”特色菜,温州市第十四高级中学推出筒骨饭,温州市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推出麻婆豆腐、饭团寿司,温州市第六十一中学推出水煮鱼……
一份集纳全市学生最爱菜品的清单正在不断更新,推出特色风味菜品的学校已经增至近30所。我们从学校特色菜的更迭完善中,看到温州学校食堂对学生成长的用心。温州市教育局计财处负责人介绍,认真听学生的需求,用心做管理的优化,温州的学校食堂希望在“听劝”提升过程中,努力为师生提供品种多样、结构合理、数量充足、营养丰富的营养餐,让师生爱吃、家长放心、社会满意。
来源:潮新闻客户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