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多少人认真地想过这个问题——“万一哪天我突然倒下,谁能在4分钟内赶来救我?”
当心脏骤停发生,大家一般以为只有医生有能力救。但是医生告诉我们,只有你身边的同事、家人、邻居,甚至是路人能够救你。
正是因为这个巨大的认知鸿沟,在中国社会,黄金4分钟急救是一个社会服务的结构性缺陷。
陆乐,急救培训机构“第一反应”创始人兼CEO。十年前,陆乐的一位同学心脏骤停,倒在一场跑步比赛中,这个年仅36岁的生命再也没有回来。这让陆乐陷入深思。几个月后,他剃了光头,成立了“第一反应”,从社区到学校,从企业到马拉松赛事……十年的努力,只为立下的使命——让意外不再夺走生命。
这里,是陆乐讲述自己的故事。
医生“够不着”的4分钟
在中国,每年心脏性猝死的有54万人,相当于每一分钟就有一个人死于心脏性猝死。那猝死的诱因是什么?
最重要的竟然是情绪激动,26%。排名第二的是大家都知道的——过度劳累。再看一下年龄,研究表明,40到60岁是最高危年龄,男性偏多。从这些数据能看到的是——猝死不仅是有心脏病的人才会遭遇。很多看似健康的人,如果容易激动,如果过度劳累,同样面临较高的风险。那么就出现了一个问题,心脏骤停等于猝死吗?
发生心脏骤停后,周围没有人会做心肺复苏,现代医学的全球共识告诉我们,每过一分钟存活率就会降低10%,10分钟之后就代表着死亡。人类的大脑在没有血液、氧气供应的情况下,只能坚持4分钟。4分钟之后,大脑就会开始不可逆的坏死。
其实这里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就是:只要在黄金4分钟之内急救,不仅能救活,还能够康复,没有后遗症。再进一步,只要我们能够在一分钟之内做好心肺复苏(简称CPR)和AED除颤,救活率可以达到90%。
所以,心脏骤停当然不等于猝死,只要我们救得及时,大部分都能够救活。
但是让人遗憾的是,这个“黄金4分钟”,医生几乎是不可能参与救助的。我因为从事这个行业,有非常多朋友是急救医生。有一位在北京做了十几年的医生告诉我,他在一线十多年,只救活过一位心脏骤停的患者。还有医院的急诊负责人告诉我,他们一年要接位左右的心脏骤停患者,但救活率为零。
为什么?核心原因是,医院的时间远远超过10分钟,大脑死亡了,医生当然回天无术。
所以,大家有没有发现,这里面有个巨大的认知鸿沟:我们以为只有医生有能力救,所以我们不动,我们等着听专业人士的。但是医生告诉我们,只有你们来得及救,就是患者身边的同事、家人、邻居,甚至是路人才能够救。
正是因为这个巨大的认知鸿沟,在中国社会上,黄金4分钟急救的空白是一个社会服务的结构性缺陷。甚至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,普通人、非医务人员使用AED还属于违法行为。
剃了光头,立下使命
我是在十年前开始黄金4分钟急救事业的。
因为我非常喜欢运动,尝试过潜水、帆船等项目,接受过比较系统的急救和救援训练,被人救过,也救过别人。所以每次朋友遇到危险都会问我怎么办。
在年的2月,我记得非常清楚,上午我在家里接到了一个来自深圳的电话,声音急促而慌乱,问我怎么办。那天,我的好几位同学都在深圳参加一个跑步比赛,突然一位同学倒在地上,心脏骤停,没有反应,没有呼吸,我接到电话时救护车还没来……
就在那一天,这位年仅36岁的同学走了。这是我人生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猝死的可怕。很快我就发现,数据显示,平均每一分钟竟然就有一个生命、一个家庭被这种灾难摧毁。
既然科学早就告诉我们,只要在4分钟内采取措施就能救活这里面九成的生命,那为什么没有人做呢?
过了几个月,经过深思熟虑后,我剃了光头,创办了“第一反应”,立下使命——让意外不再夺走生命。
首先我们要让更多的人学会急救。结果遇到了很多挑战。我们想走进社区,社区的人告诉我们,你们要带礼物,要带点鸡蛋、油、大米,这样才会有人来学。我说,这哪儿跟哪儿呀,我又不是个卖东西的。
后来,我们走进学校,有的学校说教育局没有这方面的文件,真出事我们就打电话、等医生,这不会有错。
当我们走进企业家圈的时候,我发现一些人大道理讲得很棒,但一说到AED培训,他们会说,这种事我们最好不要碰,第一,这种事情最好不要发生,我觉得不会发生的;第二,如果发生了,保险赔点钱就算了,想那么多干吗。
这些见闻,让当时的我们特别失落。这就是十年前,我们看到的、遇到的状态:哪怕已经意识到这事是重要的,很多人也不去做什么。
我们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来推广AED培训。
如何战胜“马拉松猝死”?
年,“马拉松猝死”的话题开始被很多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