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官本位的中古帝制社会,社会精英文人竞相争取之最高目标当为踏入仕途。在由白丁向士人转变的重要人生历程中,文人须经历一系列的仪式性过程。这些仪式性过程大都以宴饮的方式表现出来,除了曲江宴外,最能体现出当时社会“以官为贵”思想的当属“烧尾宴”的举行。
“烧尾宴”一般在普通文人取得做官资格后,或官员获得升一迁之后举行,故《封氏闻见记》卷五《烧尾》载:“士子初登荣进及迁除,朋僚慰贺,必盛置酒馔音乐以展欢宴,谓之‘烧尾’”。《大唐新语》卷三《公直第五》亦载:“景龙末,朝纲失叙,风教既替,公卿大臣初拜命者,例许献食,号为烧尾。”
另据《南部新书》卷四“景龙以来,大臣初拜官者,例许献食,谓之烧尾。开元后亦有不烧尾者,渐而还止”之语,可知“烧尾宴”存在的时间极短,仅存在于唐中宗统治时期。
但这一短寿之宴会其文化内涵却是十分之丰富。有关“烧尾宴”中“烧尾”二字之由来,《封氏闻见记》认为:“说者谓虎变为人,惟尾不化,须为焚除,乃得成人;故以初蒙拜授,如虎得为人,本尾犹在,体气既合,方为焚之,故云:烧尾。一云新羊入群,乃为诸羊所触,不相亲附,火烧其尾,则定。”
而《北梦琐言》卷四则载:“鱼将化龙,雷为烧尾”。由此可见,“烧尾”之语的含义有三,而这三种说法在隋唐社会中均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。但无论是虎化为人须烧尾、鱼跃龙门须烧,亦或是新羊入群须烧尾,均蕴含着身份转变这一文化内涵。
以鱼跃龙门为例,其本源出自于汉代《三秦记》,其文曰:“河津一名龙门,大鱼集龙门下数千,不得上,上者为龙,不上者,故云曝鳃龙门。龙门山在河东界,禹凿山断门,阔一里余,黄河自中流下,两岸不通车马。每暮春之际,有黄鲤鱼逆流而上,得过者变化为龙”。
换言之,即普通鲤鱼只要越过龙门,就可变身为万人崇敬之龙,而以天火烧尾则为其成龙所必经之历程。其所投射的,正是普通文人通过科举取得做官资历这一艰难的过程。科举就如同龙门一般,使得普通白丁文人摇身一变,成为参与国家管理的官吏。故唐代一般文人将能够帮助其增加声望、提高中榜几率的名流亦称为“龙门”的情况,就是对此的最佳证明。
《太平御览》卷四O有载:“尸子曰:‘龙门鱼之难也,太行牛之难也”。可见,跃龙门固然会使鲤鱼有成龙之机会,但其成功的几率是十分渺茫的,过程亦是充满苦难的。就此点而言,举子与鲤鱼的境况是相似的,正如鲤鱼天火焚身的阵痛,文人在博取名禄时也充满了艰辛。特别是科举这条并不坦荡的为官之途,成为了普通文人在没有荫资或其他途径为官之时最后仅有的希望。
他们为了能够踏入仕途而不以其为苦,不断地向其奋进。白居易《醉别程秀才》一诗有“五度龙门点额回,却缘多艺复多才”之语;袁皓《及第后作》一诗亦云“十年辛苦涉风尘”。无论是程秀才的“五度龙门”,还是袁皓的“十年辛苦”都说明了科举对当时文人的巨大吸引力,而就科举本身而言,是不具备这种魔力的,真正吸引文人从青丝考到白首的,是科举带来的为官资格。
每个参与其中的文人,都希望自己能如元弼《鱼跃龙门赋》中的鲤鱼一般,虽须经历“变化伊河,升沉亦多,潆洄曲渚,泛滟长波……迅湍奔雷,骇浪喷雪”,但终究可以“瞬息而上……升天而振翼,然后随方受变”。
总之,鱼龙之变蕴含了普通文人对自己一朝中举的期待,鱼龙之隔则代表了平民与官员之间的天地之隔。从官之后生活的巨变与地位的显赫于文人的吸引力,也正如成龙为仙对鲤鱼的吸引力一般,故张仲谋《题搔口》中有“尝闻烧尾便拏空,只过天门更一重”之语。也正是因为这种官贵民贱的思想,使得文人们不畏科举途中的艰难,选择积极入仕。
但需要指出的是,烧尾宴本身并没有鼓吹“以官为贵”的功能,但其从取名之初就暗含了甄别身份之色彩,只有官员(取得官资者亦包括在内)才能享受到这一待遇。换句话说,烧尾宴亦可以看做是那些即将为官、或是升官者的一次狂欢,在这场狂欢中完成由民到官、由鱼化龙的身份转变。
时至今日,民间亦以“鲤鱼跃龙门”之语来表达对学子的殷切希望。此外,高启安在考察了西北游牧民族饮食习俗后,结合史料认为“烧尾”最初是一种向尊贵之人敬献动物荐骨的饮馔习俗,其理论为:“早期视荐骨为圣神有关,之所以视荐骨为圣神之骨,是因为荐骨为生殖器所载部位,起着庇护生殖器的作用,被认为是‘最后一块腐朽的骨头’,生命据此可以再生……所谓‘烧尾’,即一种以动物荐骨敬献尊贵客人的宴饮习俗”。
但无论“烧尾”源自于哪一种说法,其以“尾巴”代表生命之本源,烧掉尾巴则代表重生与转变的含义则是一致的。故,“烧尾宴”的举办目的在于“人之新除,必乐饮宴客,乃能成其荣”。
关于“烧尾宴”的宴饮内容与形式,因其存在时间极短且史籍中多不记载而无法探知其全貌。如今仅留下了《清异录》所引用的韦巨源“烧尾宴”的部分内容,兹摘录如下:
“单笼金乳酥是饼,但用独隔通笼,欲气隔。曼陀样夹饼公厅炉。巨胜奴酥蜜寒具。婆罗门轻高面笼蒸。贵妃红加味红酥。七返膏七卷作四花,恐是糕子。金铃炙酥揽印脂取真。御黄王母饭遍缕印脂,盖饭面装杂味。通花软牛肠胎用羊膏髓。光明虾炙生虾则可用。生进二十四气馄饨花形馅料各异,凡二十四种。生进鸭花汤饼厨典入内下汤。同心生结脯先结后风干。见风消油浴饼。金银夹花平截剔蟹细碎卷。火焰盏口上言花,下言体。冷蟾儿羹冷蛤蜊。唐安餤斗花。水晶龙凤糕枣米蒸破,见花乃进。双拌方破饼饼料花角。玉露团雕酥。汉宫棋钱能印花煮。长生粥进料。天花九炼香。赐排含香粽子蜜淋。甜雪蜜烂太例面。八方寒食饼用木范。素蒸音声部面蒸象蓬莱仙人,凡七十字。金粟平鱼子。凤凰胎杂治鱼白。羊皮花丝长及尺。乳酿鱼完进。丁子香淋脍醋别。葱醋鸡入笼。吴兴连带鲜不发缸。西江料蒸肩屑。红羊枝杖蹄上裁一羊,得四事。升平炙治羊鹿舌拌三百数。八仙盘剔鹅作八副。雪婴儿治蛙豆英贴。仙人脔乳沦鸡。”
当时进行“烧尾宴”的内部情形,也因参与人员资格、持续时间太短等问题而几乎未能留下记载。唯有《封氏闻见记》对中宗为韦嗣立、赵彦昭和崔湜于兴庆宫举办“烧尾宴”的场景进行了零星记载,可为我们了解这一宴饮举行的规模与性质做一侧面之说明:
“中宗时,兵部尚书韦嗣立新入三品,户部侍郎赵彦昭假金紫,吏部侍郎崔湜复旧官,上命烧尾,令于兴庆池设食。至时,敕卫尉陈设,尚书省诸司,各具采舟游胜,飞楼结舰,光夺霞日。上与使臣亲賁临焉。既而吏部船为杖所隔,兵部船先至,嗣立奉筋献寿。上问:吏部船何在?崔湜步自北岸促之,遇户部,上结重楼,兼胡乐一部。即呼至案,以纸书作吏部字帖牌上,引至御前。上大悦,以为兵部不逮也。俄有风吹动所帖之纸,为嗣立所见,奏云:非吏部船。上令取牌,探纸见户字,大笑。嗣立请科湜罪,上不许,但罚酒而已。”
撰稿/付婷